中消协发布“消费积分清零”行为警示: 牢记“四不”原则 远离消费欺诈

信息来源:https://zycpzs.mofcom.gov.cn/html/quweicunzhen/2023/1/1673251043459.html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2年12月30日发布“消费积分清零”行为警示,临近年底年初,中消协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

  中消协表示,消费者通过注册成为某家品牌或经营者的正式会员后,完成消费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服务,属于经营者给到消费者的一种福利。为了激发消费者的热情,经营者一般会推出不同的兑换活动,给积分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定或使用要求。

  一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进行短信营销推广,邀请会员参与积分商品兑换、打卡签到或邀请好友共同参与等方式进行互动。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则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

  经中消协核实,与以往积分兑换活动不同,现出现一种“积分加现金”的兑换形式,该形式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消费。不仅如此,中消协已经确认该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的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如该链接商城中展示的某知名品牌的羽绒被产品,该品牌中国区代表明确向中消协表示从未生产羽绒被产品。该网上商城中其他品类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中消协也在核实的过程中。

  针对消费者遇到的积分兑换问题,中消协提醒消费者牢记“四不”原则:

  不要轻信积分到期作废,提醒兑换商品的短信等信息,更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号码发来的所谓“商品兑换链接”“积分商城链接”。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适当加强甄别意识,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和注册经验,对相关陌生号码、内容加以判断。

  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现在国内主流的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品或服务,若遇有通过补差价、需要结合现金等形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积分兑换活动,消费者一定要慎重消费,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以免“失分又蚀财”。

  不要未经核验就通过短信息或短信内链接直接进行兑换、消费和充值,对于需要输入验证码、实名认证个人和银行卡、账户密码等操作更要保持警惕。虽然有的积分商城在首页中提到本积分兑换活动不属于xx通信公司,但并不显著,有时候其目的可能正是为了混淆视听!

  不要通过短信、陌生人私信或即时通信软件推送内容,添加所谓工作人员、客服人员的私人微信进行交易,也不要相信所谓授权即可操作或远程代为操作。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适时开启手机短信拦截功能或软件隐私保护等防护模式,或安装反诈App,对陌生推送消息、营销骚扰信息和未知二维码等加以拦截。



中国政府网 | 市场监管总局 | 国家发改委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 商务部 | 国家药监局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消费网 | 中国市场监管报 | 中国质量报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防伪溯源和物流管理服务系统 | 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
中国质量网 | 中国质量检验信息网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 联系我们
声明:凡本网注明“中国质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010-64209133

网站许可证号:京ICP证090505号   网站备案:京ICP备1104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392号

版权所有: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